除了参加科举考试,古人还有哪几种方法可以当官?

除了参加科举考试,古人还有哪几种方法可以当官?

吏人是指行政机构中的普通办事人员,吃官府饭,但又不算正式官员,主要干一些文书、差役之类的低级活,平常老百姓不待见,当官的又看不起,地位待遇都不怎么样。在宋代,吏被看作是九品之外的“流外人”,与当官的相比,两者实乃天壤之别。

在此,我们要麻烦知名人士宋江先生再来现身说法一次,他长期担任的县押司,其实就是一个吏的职位。管你是及时雨还是暴风雨,在官场依旧是个被人看不起的小吏。

所以,宋代很多吏人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得到一个官的身份。朝廷为了鼓励吏人好好干活,也为这个群体特设了一条通道,定期都会为吏人提供转官的机会。

其实,这条路也真心不好走。

宋代对“吏人出职”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,首先你必须干到一定的年头才能有希望转为官,这个年限规定经常变化,但总体来说都比较长。如果你是县、乡级机关里的小吏,还必须混到州、路一级的大机关里继续当吏,才能有机会争取当官的资格。

就算你以坐穿板凳的劲头熬到了一定年头,你还要放平心态接受考核,先要看看你活干得怎么样,上司的评价怎么样,百姓的口碑怎么样,期间你还千万不能犯错,如果被发现有什么污点,那就一夜打回原形。可见,由吏转官也确实不是件容易事,甚至有人等了三四十年,把小吏活活熬成了老吏,都没等到出职那一天。

即使你工作努力、福星高照,冲破重重阻碍,终于由吏转官,那你也不要过于高兴,一般来说,你很可能只拿到个从九品的最低阶官,而且你的吏人身份将严重制约你在官场的发展,运气好点混到个从八品,顶到天也就是个正七品。也难怪,很多吏人都只能摇头感叹:一日为吏,终身为吏。

如果你对上面两条门路都不满意,没关系,还有第三种方法——“进纳补官”,又称“纳赀补官”或“纳粟补官”。

根据这个政策,但凡遇到救济灾荒、修理河道、建筑城池的时候,朝廷就会号召一些富家大户主动出来捐钱、捐粮,当然东西也不白给,作为交换,朝廷会封你一个官当当。而且官阶的高低和你的贡献直接挂钩,给多少钱粮,就当多大的官。比如,太宗淳化年间曾规定,请大户捐粮救济水灾,捐五千石就可封个三班奉职(从九品),捐一万石就可封个三班殿直(正九品)。有时候,发放官位的高低还会根据供需状况随时调整,完全实现了公平交易、童叟无欺。

通过捐钱捐粮换来的官起点不可能很高,而且往往是个闲职,可好歹也是个官啊,照样有机会升迁,还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等特权,也算物有所值了。最重要的是不需要比拼家庭背景,不需要苦熬资历,一锤子买卖,所以很受富家子弟欢迎。

当然,走这条路子的人必须满足一个基本前提——有钱。若是自己家本来就揭不开锅,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念头,另寻出路。

很多人会问,难道朝廷就不能给一条无附加条件,可供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机会吗?

路子倒还真有一条,就看你敢不敢试一下。

第四种方法:军功补授。

顾名思义,只要你是一名宋朝士兵(相对容易点),遇到战争时,敢于冲锋陷阵、奋勇杀敌,确实立下战功,就可以被授予一定的官职。但参军打仗毕竟是高危行业,干的是刀头舔血的营生。

所以说,这条路子确实不要你的钱,但很可能要你的命,如果没有一副好身手,最好也别冒险。

拉拉杂杂说了那么多,宋朝几种主要的当官途径算是交待完了,相信许多人还是不满意。要么上面有人,要么家里有钱,要么就得熬资历、博性命,一条条门槛,把无数平头百姓拒之门外,极其不靠谱,相当没诚意!

之所以费口舌说了那么多不靠谱的东西,并不是想拿大家开涮,只是想说明一个客观事实:对于一个普通百姓而言,要想挤入宋朝官僚体系,还是必须回头走一条道路——参加科举。

节选自野狐狸所著《宋朝进行时》第一卷《王朝开启》,中信出版社出版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吉吉影音和西瓜影音哪个好用 吉吉影音播放器怎么播放影视
袋鼠游戏盒子怎么样 全面评测袋鼠游戏盒子的使用体验
葡萄简笔画图片教程简单
365bet最新备用网站

葡萄简笔画图片教程简单

📅 07-23 👁️ 6412